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翌晨队于日前再次深入广东省广宁县排沙镇,开展了为期1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伍聚焦“教育数字化”与“红色基因传承”,创新性地将少儿编程(Scratch)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为当地乡村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红色课堂”,同时深入调研乡村编程教育现状,开展多元化学业帮扶与文化共创活动。
本次实践的核心是以“键盘上的星星之火”为主题的10天Scratch少儿编程义教课程。队员们紧扣抗战胜利8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孩子们用编程语言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孩子们在队员指导下,运用坐标移动、条件判断等编程逻辑,模拟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通过克隆体技术和碰撞检测,生动还原百团大战的激烈战斗场景;利用角色对话与特效切换,编程演绎平型关大捷的胜利时刻。孩子们在趣味盎然的编程实践中,不仅初步掌握了计算思维和编程技能,更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中的坚韧不拔、百团大战中的人民伟力以及平型关大捷的战略智慧,将红色基因的种子悄然植入心田。孩子们兴奋地表示:“用自己编的程序让红军‘动’起来,感觉历史离我们更近了!”
义教之外,翌晨队同步开展了“乡村少儿编程普及教育情况”专项调研。队员们走访农户、学校,面向学生、家长及教师群体发放问卷200余份,进行深度访谈40余次,系统梳理了当前乡村地区推广编程教育面临的挑战。调研发现,虽然计算机设备覆盖率有所提升,但专业编程师资匮乏成为制约发展的首要瓶颈;家长普遍认同编程教育价值,但缺乏有效途径支持孩子持续学习;适合乡村孩子、能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优质编程课程资源稀缺。队伍正撰写详实调研报告,旨在为破解乡村编程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在基层落地提供实证依据。
实践期间,活动内容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与协同性,突破编程教学的单一维度,构建起“数字技能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学业基础夯实-红色精神浸润”四位一体的综合赋能体系。翌晨队以编程课堂为核心支点,同步推进多项延伸服务:
开设“学业加油站”为孩子们提供语数英等学科辅导,解决学习难题,夯实学业基础;基于编程课堂成果,设计并制作了多款融合红色元素的文创产品,如长征主题徽章、台儿庄文创尺子、平型关大捷扇子等,让爱国情怀可触可感;组织参与编程学习的孩子们前往排沙革命烈士纪念碑,开展庄严肃穆的纪念活动。通过清理杂草、默哀、讲解革命历史,将线上编程模拟的“数字星火”与线下实地感悟相结合,实现“线上代码重走烽火路”与“线下躬行铭记英烈魂”的教育闭环升华。
作为连续两年深入排沙镇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翌晨队的实践是高校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本次实践活动以“编程+红色教育”的融合模式,探索了数字化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将前沿的编程教育引入乡村,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贡献青年智慧,通过深入调研和务实服务,将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与县域发展、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展现了“百千万工程”中青年突击队的先锋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键盘敲下的代码,不仅教会孩子们技能,更点亮他们心中爱国与创新的星火。每一束被点亮的求知目光,都是乡村未来的希望。”翌晨队队长在活动总结时表示。此次排沙之行,是青年大学生用科技赋能教育、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成功实践,为探索乡村教育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数字化路径提供了有益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