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问民生
学历史,强信念
在神山村问计于民
于柏露村访察民情
井冈山上,青春调研进行时!
理论学习奠基| 深悟调查研究制胜宝
在调研开始前,一场生动的理论学习为实践团成员们理清调研困惑。宋留清教授以《学会和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为题,引领大家回溯历史。当宋教授深情讲述毛泽东等革命先辈在井冈山时期穿行田间巷陌、躬身问计于民的鲜活实践,特别是那句振聋发聩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历史箴言时,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在课堂中激荡。宋教授精辟剖析道,调查研究绝非尘封于故纸堆的往事,而是贯通历史与现实的利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掌握主动、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和制胜法宝。这堂深刻的理论先导课,为实践团成员们奠定了“求真求实”的思想基础,更为后续深入基层一线的调研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装和清晰的方法论指引。
扎根村落听民声 | 于实践深处探寻振兴答案
带着宋教授课堂上的深刻启示和对“求真求实”的追求,实践团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团员们在行前准备好相关调研问卷与采访内容,首站奔赴神山村,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火热实践的红色热土上,探寻理论认知与现实发展的深刻共鸣。在神山村,团队专访了神山村村委会副主任黄晓兰,全面了解村庄发展现状与规划;深入9户村民家中,细致调研其家庭收入状况与实际需求;并围绕当地蓬勃发展的红色文化传承、康养产业布局以及特色体育赛事等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度调研与交流。
随后,团队前往井冈山市柏露村开展调研。在柏露村,实践团成员们在村支书江传亮同志的带领下,沉浸于他娓娓道来的珍藏史料之中,于泛黄的纸页与深情的讲述间,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滚烫情怀。此行最具历史穿透力的一刻,莫过于实地探访那座见证决定红军命运的“柏露会议”的客家老屋。这座历经沧桑的百年建筑,宛如一位无言的见证者,其斑驳的砖瓦,无声地承载着那段风云激荡岁月的厚重记忆,烙印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带给团队成员直抵心灵的震撼与深刻的历史启迪。
然而,在深切感受历史荣光的同时,深入的调研也让团队清晰地看到了柏露村面临的现实挑战,村庄正经历着明显的“空心化”趋势,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才引进与留住困难,导致乡村发展动能不足,特色产业难以有效培育和壮大。这份沉甸甸的调研结果,不仅是对现状的客观记录,更是一份深切的期盼——期盼更多人能够关注并投身于像柏露村这样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乡村,汇聚力量,共同破解发展瓶颈,助力其焕发新的生机。
带着在柏露村的所见、所闻、所思,实践团深感责任在肩,团队计划将此次调研获取的详实数据与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与发展建议,并积极寻求与高校、研究机构或社会力量合作的可能性,探索赋能柏露村产业振兴、人才回引的创新路径,力求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青春力量。
实践团成员坚持深入一线、精准聚焦,以扎实的田野调查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做好乡村振兴这个时代课题,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更离不开扎根基层、依靠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来发现问题、找准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感悟红绿交辉| 厚植青春信仰精神源
在井冈山的山水之间,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实践团成员的思想与情怀得到了深刻淬炼与升华。穿行龙潭碧波,漫步百竹葱茏,队员们体悟着自然的慷慨馈赠;参观革命博物馆,凝视承载历史的厚重文物,精神为之震撼振奋;昂首南山火炬广场,那熊熊燃烧的“星火”仿佛直抵心灵,映照出不变的初心。
红,是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信仰基石;绿,是蓬勃涌动的时代发展新颜。此行,实践团成员获得了一个深刻的领悟:井冈山精神从未尘封于历史,它始终是照亮当下征程的炽热火炬,更已内化为青年学子矢志奋斗的青春誓言与实践坐标。
学员心得体会
宋留清教授关于调查研究的讲座,如一盏明灯照亮实践之路。革命先辈用脚步探寻实情的精神,在神山村与柏露村的走访中愈发清晰可感。
走进神山村,田埂间的交谈、农舍里的探访,让我们触摸到乡村振兴的脉搏。从村支书的介绍到村民的生计故事,生动诠释了“实事求是”如何破解发展难题。
柏露村的客家老屋前,柏露会议的峥嵘往事在村支书的讲述中重现。这座沉默的建筑,承载着红色传统的根脉,让我们懂得井冈山精神从不只是历史记忆,而是融入时代的发展动力。龙潭碧波、百竹园翠影与革命博物馆的印记交织,更让“依靠群众”“坚定信念”的内核有了具象注解。作为青年学子,唯有扎根实践、传承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用青春之力书写“强国有我”的答卷。
——领航之声志愿服务团 段琳俐
“燎原”星火映初心
“调研”真知启新程
吾辈青年立誓
承先烈遗志
以实事求是的足印
续写那“万里山河一脉红”的时代华章
让信仰之光照亮未来征途